发布日期:2025-01-26 浏览量:312次
祥龙贺瑞辞旧岁,金蛇纳福启新程。蛇年春节将至,人员流动加大,各类安全隐患增加。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、市应急管理局温馨提醒:增强安全防范意识,幸福快乐过大年。
一、春节期间天气形势及预报
预计春节期间我市天气总体平稳,无明显降水天气,气温偏低。27日至28日早上我市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降至-10℃左右,26日、30~31日有大风天气。
具体预报如下:
26日(腊月二十七),多云转晴天,-8~4℃,西北风5级左右,阵风7~8级,西北部山区局地9级以上,夜里逐渐减小到3~4级。
27日(腊月二十八),晴天间多云,-9~3℃,偏西风3~4级,阵风5~6级。
28日(除夕),晴天间多云,-8~5℃,偏西风3级左右。
29日(初一),晴天转多云,-6~8℃,偏南风2~3级。
30日(初二),多云转阴天,-4~5℃,东北风4级左右。
31日(初三),阴天转多云,-6~3℃,东北风4级左右。
2月1日(初四),多云,-6~5℃,东北风2~3级。
2日(初五),多云,-4~5℃,东北风3级左右。
3日(初六),多云转晴天,-7~5℃,东北风2~3级。
4日(初七),晴天间多云,-7~4℃,偏西风3级转东北风2~3级。
二、防范应对措施
(一)及时研判预报预警。气象部门要强化对天气的实时监测,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强化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,为民生保障、群众出行、农业生产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。涉灾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,实现信息共享,扎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社会宣传引导,加强对大风、低温、道路结冰、雾霾等天气防范应对知识宣传,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。
(二)确保节日安全出行。公安、交通等部门要做好重点路段和重点时段的交通疏导,及时发布恶劣天气行车安全风险提示警示,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,加强对重点路段、桥梁等易结冰部位的排险和防范,全力保障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的安全畅通。公众要做好出行前的准备,驾车出行前请做好车况检查,对车辆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、维护、保养,携带必备的应急工具,不开“带病车”上路。遵守交通法规,安全文明驾驶。
(三)做好森林防火工作。春节临近,森林旅游和返乡过节人员增多,祭祀用火增多,大风天气多发,森林火灾隐患增加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压实责任,加强森林火险会商研判,落实森林防灭火措施,加大巡查力度,加强宣传教育,设置警示标志,提倡文明祭扫,遇有火情及时处置上报。公众要增强防火意识,遵守森林防火规定,严禁携带火源进入山林,不在林区和林缘等森林防火区内违规用火。
(四)重点关注生产安全。城管、电力、通信等部门要加强对城乡供电、供水、供气、供暖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巡查维护,提前做好防护措施,确保不出现大面积停水、停电、停气和通信中断,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,防范各类意外事故发生。应急、住建、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工矿商贸、建筑施工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整治。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做好安全教育培训,加强职工安全操作检查,强化坍塌、机械伤害、密闭空间作业等防范措施,落实节日值班值守制度,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。
(五)确保人员密集场所安全。宾馆、饭店、商场、餐饮、娱乐、景区、客运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,要做好应急预案,要保证疏散通道和出口畅通,确保自动报警、自动灭火装置灵敏可靠。公众要遵守相关场所安全规定,在外住宿时要熟悉安全疏散通道,遇到火情时要沉着冷静,及时拨打119报警,并按照正确方法进行疏散逃生。
(六)保障群众正常生活。农业农村部门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特点,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防寒加固措施指导,及时指导群众采取各种有效防范措施,最大限度避免灾害损失。民政部门要加强巡查敬老院、救助机构等部位,重点检查御寒取暖、生活保障等情况,重点保障老人、五保户、残疾人、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、特殊群体基本生活,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救助和妥善安置。相关部门要加强用火、用气安全宣传,防止火灾和天然气中毒等事故发生。
(七)居家注意生活安全。春节期间,家庭用电总功率大幅度上升,注意排查家庭用电用气安全隐患,要正确使用电器设备,确保用电保险装置完好,不乱拉乱接电线。使用燃气时,要经常检查管道和阀门是否安全,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。长时间外出时切记断掉所有电源、燃气阀门。请勿在建筑物公共走道、楼梯间、门厅内堆放杂物或为电瓶车充电,停车切勿占用消防通道,遇到险情要及时拨打119电话报警求助,切实提高居家安全防范意识。
(八)注意办公场所安全。春节放假前夕,各部门安全负责人要督促员工关好办公室的门窗,离开办公室及时关闭电脑以及一切无需用电源插座,避免消防安全隐患。离开办公室要锁好文件柜,特别是带有保密性的文件一定要锁好,以防泄密,妥善保管好个人贵重、小件物品。
(九)严格节日值班值守。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,保证通讯畅通和信息及时上报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要做好应急备战准备,对重点区域、重点时段、重大活动前置救援力量,确保遇有突发事件及时妥善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