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急动态

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解读(二)

发布日期:2024-01-26      浏览量:2402次

  2024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已经圆满结束。会议对2024年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,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集中动员和全面部署。目标已经明确,任务已经部署。下一步就是要高标准落实全省、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,确保全年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。

  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

  2024年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头一年,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两个根本”重要指示精神,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攻坚之举。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,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是强治本、见实效。省厅工作会议也提出了“固本强基、提质强能”的总体思路,说明今年国家应急部、省应急厅在安全生产方面,就是要抓基础,打基础。对此会议要求认真贯彻上级的思路和要求,聚焦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问题,持续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、企业体质安全、制度机制建设等基础性、长远性工作上下功夫,真正夯实安全生产基础。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为抓手,不断消除隐患确保安全;以机制建设为根本,压紧压实安全责任;以行业监管为重点,持续加强管理水平。要持续推进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整治提升工作,推动全市4个化工园区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。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。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,扎实开展线上线下巡查抽查。按照全省非煤矿山工作要点安排部署,推进非煤矿山智能化,加大我市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,持续开展非煤矿山风险研判,以平原同力水泥有限公司井沟矿山为试点,在全市推广非煤矿山现场安全管理工作。要抓好涉及危险化学品、粉尘涉爆、有限空间及人员密集场所类企业的安全监管。深化工贸企业“主题安全日”活动,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,精准研判、有效化解重大风险隐患。完善电气焊数字化监管平台数据,推进全市电气焊机改装加芯联网,逐步构建“一芯一码一平台”电气焊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,有效提升电气焊作业安全监管能力。

  全面守牢自然灾害防范底线

  一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落实。要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防汛抗旱指挥机构、工作机制和各类预案方案,落实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和重点防洪工程防汛责任人。要严格落实“123”“321”工作要求,完善直达基层的预警“叫应”机制,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,加强会商研判、监测预警、调度值守、抢险救援。要开展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现状调查,立足出现极端情况和重大灾害救助需要,及时优化配备抗洪抢险物资装备。二是抓好救助救灾工作。要继续推动自然灾害普查成果运用,健全普查评估常态化机制,认真做好2024年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更新。要加强部门协同,努力补齐城市内涝、森林防火、低温雨雪冰冻等各类灾害预警短板,提升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水平。要持续加强基层救援力量,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依托辖区社会救援力量、企业内部救援力量等方式,建设不少于2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。要严格落实《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》,加强灾情统计报送管理,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。要认真做好灾害救助,持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。三是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。要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灭火指挥体系,加大物资储备、财政保障等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,积极推进辉县市、卫辉市和凤泉区等森林防灭火重点县区专业、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。四是抓好地震和地质灾害防范。市、县应急管理部门要履行好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,加大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力度,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,提升应急救灾能力。

  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

  准确把握“五种关系”,持续深化应急管理体系改革。今年,省应急厅提出,要进一步妥善把握和处理好“五种关系”,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。准确把握建与战、稳与进、立与破、统与分、标与本的关系。以《新乡市应急管理“十四五”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推进实施方案》为牵引,抢抓国债项目机遇,坚持适用、管用、好用原则,立足应急实战需要,高标准推进应急管理项目建设,以项目建设促进应急能力提升。完善风险防控机制,提升源头管控能力。建设实体化一体化应急指挥部体系。建设专常兼备、上下贯通的应急指挥部体系。要坚持源头管控、预防为主,持续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,强化安全风险关口前移,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。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体系能力建设,巩固提升乡镇(街道)“1+4”和行政村(社区)“1+3”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水平。要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联动、防灾减灾救灾和军地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,强化应急队伍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,不断增强应急救援质效和能力。

  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宣传

  推动安全宣传“五进”活动走深走实,围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,扎实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教育培训行动,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教育培训全覆盖,积极推动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实施办法落实,全方位持续性开展应急宣传培训活动,传播安全理念,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监督、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积极性。